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供销合作社 > “三农”服务 > 为农服务 > 正文内容

陕西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作者: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3-08-26 10:13
操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决定》和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茶叶产业现状和发展形势

  “十五”以来,我省茶园面积年均增长13%,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增速高于同期全国5个百分点,在全国19个产茶省中排第4位。2007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101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67.08万亩,总产量1.4万吨,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在全国排第8位和第15位;茶叶农业产值7.78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12.84亿元;57.5万茶农种茶年纯收入5.47亿元,年人均收入951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增速加快。陕南茶区位于我国南水北调水源重点保护区,特别是大部分茶区位于富硒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有足够的空间。我省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目前已形成大专院校、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推广站、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格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也为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塑“泾阳茯茶”、“紫阳茶”两大传统品牌,弘扬汉唐皇家佛道茶文化,提升陕西茶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改造低产茶园50万亩,培育丰产茶园46万亩,新建茶园54万亩,使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认证有机茶园10万亩,认证无公害、绿色茶园100万亩。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4万吨,茶叶总产值达到24亿元,茶农种茶年纯收入达到15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超过40亿元。

  三、区域与布局

  根据茶树生态适宜性的要求,结合地理、土壤、气候条件及茶叶产业发展潜力等要素,确定陕南3市22个县(区)为我省茶叶主产区。

  1. 汉中市西乡等9个县到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可采面积达到44万亩,其中西乡、宁强、勉县、南郑、镇巴、城固等县94个乡(镇)为重点实施区域。

  2. 安康市紫阳、平利等9个县(区)到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可采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紫阳、平利、汉滨、岚皋、汉阴、石泉等县(区)33个乡(镇)为重点实施区域。

  3、商洛市商南等4个县到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可采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商南、镇安等县26个乡(镇)为重点实施区域。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八大工程建设。

  1. 茶园建设工程。一是抓好50万亩低产茶园改造。二是抓好现有16万亩生长旺盛茶园和30万亩新投产茶园管理,积极开展机采试验示范,力争2012年茶园机采、机修、机耕水平取得突破性发展。三是抓好54万亩新茶园建设,每个设区市每年集中抓3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示范片,县(区)也要建立百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示范片,通过示范带动茶农扩大茶园面积。

  2. 良种繁育工程。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建立全省茶叶种质资源圃;在汉中、安康、商洛各建1个茶树有性系、无性系良种母本园;在茶叶主产县建立和完善30个年产500万株无性系良种繁育圃。坚持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加大对良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

  3. 清洁化生产工程。一是抓好茶园环境清洁化建设。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建立全省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支持和鼓励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茶、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二是抓好茶叶清洁化加工。加大茶叶初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搞好名优茶机械的选型配套,完善机制工艺技术规程。到2012年,全省符合清洁化生产要求的初制加工厂达到800个,茶叶初制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

  4. 新产品开发工程。支持年产茶叶800吨以上主产县,建设改造精制茶加工或初精制加工合一、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加工厂。鼓励企业开发紧压茶、乌龙茶、花茶、袋泡茶以及保健茶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结合市场需要恢复陕西茯砖茶生产,加快建设年产5000吨茯砖茶加工厂。支持茶叶企业、茶研所、食品饮料企业等联合开发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延长产业链,提高茶业综合经济效益。

  5. 品牌建设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和扩张,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打造8—10个省内知名品牌、1—2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品牌。多管齐下,全方位塑造“泾阳茯茶”、“紫阳茶”等品牌。定期召开茶叶博览会,展示富硒陕茶的独特功效和魅力,提高陕茶知名度。加强茶文化研究,深度提炼陕茶文化。

  6. 龙头企业建设工程。积极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力争每个县(区)培育1—2个市级龙头企业,全省培育5—10个省级龙头企业、2—3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全省茶叶产业发展。

  7. 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年交易量5000吨、年交易额3亿元以上的茶叶展销中心1个,年交易量达到2000吨、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综合性茶叶批发市场3个。各县(区)在重点产茶乡镇建设一批茶叶初级市场,促进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大力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积极培育茶叶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茶叶销售网络,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方式。

  8. 科技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在茶叶集中产区,县、乡两级配备茶叶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强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整合科研力量,着力研究解决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区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涉茶专业大中专学生到茶叶基地工作。依托设有茶专业的大专院校,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学,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

  (二)两大保证体系建设。

  1、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在《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天然富硒茶综合体》等地方标准基础上,按照国家茶叶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建立完善全省茶叶标准化体系,规范陕茶的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陕茶产品标准化。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ISO4000环保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

  2. 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整合茶叶检测机构力量,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各市依托当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充实检测力量,加强茶叶质检。县、乡建立监测网点,逐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上成立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供销社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全省茶叶产业规划的指导、协调、管理等工作,办公室设在省供销社。

  (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各级茶叶协会和茶农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种植户、加工销售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横向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拓市场。

  (三)加大投入力度。省级财政逐年增加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相关市县也要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省级有关部门安排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移民开发、陕南突破发展、以工代赈等项目时,要向茶叶产业倾斜。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加大支持力度。

  (四)强化政策扶持。积极引导茶园使用权流转,适度向专业大户集中。利用林业用地开发茶园的,林业部门要优先为其办理林权证书。按照农机补贴政策,认真落实茶叶机械补助。新建茶园符合政策的可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相关市县对连片种植密植无性系茶园的茶农及茶叶企业适当给予种苗补贴,对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在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时给予优先考虑。